当前位置:首页 > 社会百态 > 正文

武汉空气污染(武汉空气污染排名)

武汉空气污染(武汉空气污染排名)

请详细的描述一下武汉大气雾霾的现状,谢谢

武汉为什么会遇到雾霾天?空气中的PM2.5和PM10来自哪里?花了三年时间收集和分析了1300多个样本,这些样本得到了六位国家专家的充分讨论和批准。昨天,武汉市大气颗粒物来源研究结论正式向社会发布。这也是我市多年来首次全面深入分析霾的成因和特征。

来源分析结果显示,工业生产、机动车、燃煤和粉尘是我市. 5(所有粒径小于2 .5微米的颗粒物总质量浓度)和PM10(所有粒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总质量浓度)的共同来源,即武汉雾霾的四大元凶。其中,PM2 .5的主要来源是工业生产,占近三分之一;PM10的主要来源是灰尘,占四分之一。

国家环境专家已经研究了近三年。

所谓源解析,就是分析PM2.5和PM10的成分,然后找出这些成分的排放源。形象地说,就是为雾霾制定法案,以便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。

事实上,环保部门已经对我市几大污染源做出了基本判断。为什么要做源头分析?武汉市环境监测中心主任梁表示,过去,我市对污染源的研究比较单一,相对孤立。但目前在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规划时,更强调“精准治霾”的理念。因此,不仅要根据污染源的特点进行更详细的划分,还要定量分析各种污染源的比例。以扬尘为例,可分为土壤扬尘、道路扬尘和建筑扬尘,它们所需要的防治措施完全不同。

2013年,《武汉市大气污染成因和控制对策研究》项目被市科技局列为武汉市重大科技项目。承担该项目的研究团队堪称环境学科的国家智库:国内最知名的环境专家团队,北京大学邵敏教授、中国科学院大气科学研究所王自法研究员为研究的主要技术力量,其中PM10源解析得到南开大学冯银昌教授研究团队的支持, 而武汉大学、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、中国科学院大地测量研究所、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所名校的研究力量也汇聚一堂。

311套样品涵盖四季。

2013年9月正式上线,2015年底完成初步结论。研究过程持续了一年多。加上前期准备和后续成果论证,整个源解析项目耗时近三年。

为什么要这么久?梁介绍,要完成源解析模型的计算,需要大量的大气颗粒物样品,现有设备自动采样得到的数据远远不够。因此,研究人员进行了前所未有的人工采样和分析:为了平衡覆盖所有季节,必须每五天进行一次采样,风雨无阻;对地点也有严格的要求。不仅要收集所有能代表武汉地域特色的位置,还要对城市排污口进行采样分析。2014年2月至2015年9月,采样持续1年7个月,共采集样本1311套。一个样本的采样和分析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,需要分析1300多个样本。工作量可想而知。

此外,由于样本集中在两年内,如果只对样本数据进行模型处理,结论很可能是片面的。研究人员还综合了往年的历史数据,结合武汉的能源结构、气象因素、地形地貌等经济社会发展特点进行了综合分析。梁介绍,六位评审专家在听取了武汉市的成果汇报后给予了高度评价,认为与同期其他省会城市相比,武汉市的抽样调查范围更广

来源分析结果显示,PM2.5的第一来源是工业生产,包括工业锅炉、窑炉和生产过程排放的一次和二次颗粒物,占32%。其次是机动车尾气排放,占27%;再次是烧煤,包括燃煤企业、燃煤电厂、居民散烧等。占20%;第四位是扬尘,包括裸露面、施工、道路扬尘、土砂等。占9%;其他生物质燃烧、生活源和农业源占12%。

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?梁介绍,2014年2月至2015年9月,选取黄陂区站(新城区迎风点)、青山站(中心城区工业点)、雾霾站(中心城区居民点)、吴家山站(中心城区与新城区交界处)、深沪宾馆(理论上未受污染的远郊控制点)5个具有代表性的监测点进行PM2.5采样。

研究人员对这些颗粒样品进行分析后发现,单个颗粒主要由煤烟聚集体、粉煤灰颗粒和矿物颗粒组成,它们具有各自突出的形态特征,根据这些特征可以判断排放源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PM2.5中,硫酸盐和硝酸盐的总和占一半以上。虽然大部分不是工厂直接排放的颗粒,但却是工业废气在空气中二次反应产生的。因此,把工业排放作为第一污染源并不“错”它。矿物质、烟尘等有机物占PM2.5组成的一半以上,这与我们日常理解的PM2.5主要是由二次反应生成的观点是一致的。因此,在关注颗粒物一次排放的同时,也要加强废气特别是挥发性有机物的控制。

分析结果还表明,不同季节,各种污染源对PM2.5的影响不同。其中,春季烟尘比例最高,汽车尾气是主要责任;硫酸盐在夏季占比较高,硝酸盐在冬季占比较高,两者都是工业排放造成的。

PM10一半以上的土地是“本地财产”

来源分析结果显示,PM10的主要来源是粉尘25%,煤炭22%,工业生产21%,机动车19%,其他13%。能

看到,虽然贡献值不同,但四个主要污染来源与PM2.5是一致的。

梁胜文介绍,PM10的采样从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,历时整整12个月,共采集到了654套样品。采样点覆盖了武汉市9个空气自动监测国控点位,分别为东湖梨园、汉阳月湖、汉口花桥、武昌紫阳、青山钢花、沌口新区、汉口江滩、东湖高新、吴家山。这9个点位本身有大量的连续监测数据可供研究使用,为模型分析奠定了基础。

在一年四季的趋势变化里,春夏两季PM10中元素(原始颗粒)含量较高,研究人员推测,可能是受到沙尘影响;秋季有机物含量显著增加,可能与秸秆焚烧影响有关。总体而言,PM10由于颗粒物较重,一半以上来源于本地污染;并且二次生成的含量低于PM2.5,直接排放的比重较高。因此,要降低PM10浓度,主要应当对本地污染源的一次排放加强控制。

武汉空气污染

武汉的空气污染物主要有哪些?

武汉市的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

1、环保投资力度加大。2006年武汉市城市环境基础建设完成投资额474410万元,比上年增长26.80%,环境基础建设投资额占GDP的比重达1.85%,比上年提高0.16个百分点。

2、工业废水、废气排放量下降,排放达标量提高。2006年武汉市工业废水排放量24822万吨,比上年下降4.5%,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.6%,比上年提高1.0个百分点;工业SO2排放量132613吨,比上年下降0.6%,工业SO2去除量56127吨,比上年增长22.8%;工业烟尘排放量44653吨,比上年下降3.5%,工业烟尘去除量2497328吨,比上年增长18.72%;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8.07%,比上年提高2.7个百分点;三废综合利用程度提高,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223002万元,比上年增长19.2%。

3、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。2006年武汉市烟尘控制区总面积为275平方公里,比上年增加44平方公里,增长19.1%;高污染燃料禁烧区总面积45平方公里、环境噪声达标区总面积145平方公里,均与上年持平;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大幅提高,城市污水处理率65.79%,比上年高28.79个百分点;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7.98%,比上年提高0.25个百分点。2006年武汉市园林绿化面积进一步增加,其中公共绿地面积达到4216公顷,比上年提高2.68%,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8399公顷,比上年提高1.44%,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明显改善。

二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

在看到武汉市环保工作取得的成绩的同时,也应清醒认识环保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。

1、环保投资偏小,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。根据世界银行估算,环境保护投入达到GDP的2%,才能抑制环境的恶化趋势,达到GDP的3%才能使环境质量趋向改善。虽然近年来,武汉市大幅提高了环保投入,但投资仅占GDP的1.83%,尚不足防止环境恶化的最低标准。环保投入的不足导致城市污染综合治理能力薄弱,城市环境基础建设步伐缓慢,污水、生活垃圾、危险废弃物处理能力、城市绿化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。

2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、政策、制度还不够健全严密,制约了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到位,城市开发、新建工业园区的环保评价不够全面,部分重点建设项目缺乏全方位的环境评估,一些重点污染源缺乏实时监控,环保监控手段和统计考核的指标体系尚不健全。

3、产业结构不够合理,城市空间布局有待优化。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,武汉市第二产业特别是电力、钢铁、建材、化工等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比重较大,而高新技术企业、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相对较低,产业结构不合理从源头上导致了能耗高、污染大,企业节能减排任重道远。随着城市的发展,部分工业企业已不适应现有城区功能定位,但搬迁缓慢,工业园区内的循环产业链聚集度低,三废综合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。

三、加强环境保护的对策和建议

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性、系统性工程,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。实现“四城同创”创建目标,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。具体的对策和建议是:

1、加快城市环境基础建设,全面改善生态环境。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,完善污水收集管网。加强生活垃圾焚烧、填埋等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,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、运输及处理,完善垃圾收集、转运系统。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置利用,强化医疗、放射性等危险废物收集、运输、处置的全过程监管。

2、调整产业结构,优化城市空间布局。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,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,使武汉从老工业基地、传统商贸重镇向先进制造业、现代服务业中心转变。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经济,推进清洁生产,培育环保节能型产业,淘汰落后工艺、设备和产品。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分类发展,突出中心城区居住、金融、商贸及科教文化功能,加快污染企业搬迁改造,提高工业园区内循环产业聚集水平,实施污染分类控制、集中处理,对居民小区合理规划,建设集中式生活服务设施,完善公共绿化配置。

3、强化环境执法监督。加快制定完善环境管理与资源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、制度。加强重点项目的环境监管,全面实施排污申报、排污许可证制度,建立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,确保重点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。

4、依靠科技进步,节能减排。加大环境保护科技投入,加快科技成果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转化应用。依靠科技进步,推广节能减排的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设备,提高资源、能源的利用率,减少排放。

5、开展环保宣传教育,提高全民环保意识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,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宣传监督作用,号召全社会重视节约,保护环境,政府带头,全民参与。

有汗恐龙 野猪等